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11月10日讯(程 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自2007年9月在丹江口市完工以来,该市生态环境建设步入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阶段,林内套种龙须草及红花、芍药、决明子等中药材面积达到3万余亩,在实现荒山绿化美化,保持水土的同时,平均每亩增加产值200元,林农年增收达600万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丹江口市先后邀请华中农业大学、省林科院有关专家学者来该市帮助筛选最佳造林树种配套模式,把树种生物学特性同项目区气候、土壤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多方筛选,确定了柏+女贞+龙须草营造模式,为丹江口市江北石灰岩瘠薄地类最佳造林树种配套模式,并获得成功。
项目实施期间,华中农业大学周志翔教授、省林科院博士研究员黄闰泉等专家学者多次来丹江口市现场考察指导,针对石鼓镇火焰山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状下,科学提出综合治理方案。一是改变原有整地方式,创新开展打桩截土技术,形成谷坊坝,为植被生长创造良好的立地环境;二是选择当地造林先锋林种,柏树+女贞+白花刺,形成乔灌结合,常绿落叶混交配置的最佳林分结构;三是采用生根粉、保湿剂等先进造林材料,提高了造成林成活率。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沟蚀地类谷坊坝打桩截土植被恢复技术”论文,并在丹江口库区难以造林地得以广泛推广。
丹江口市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技术难点和重点,先后聘请华中农业大学、省林科院有关林业、能源方面的专家学者11人次,成立了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星火专家大院,依托中药材协会、能源服务中心,采取集中培训和推广服务相结合,理论培训和现场观摩相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广泛组织开展技术、新成果的培训,印发整地造林、中药材栽培管理、沼气建设及利用等技术资料,先后引进新品种4个,推广应用新技术7项,两年多来,共培训林农2500余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