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流过荆紫关

★ 当前位置: 首 页 >> 专题报道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 正文
信息来源:中国南水北调周刊 发布时间:2008年1月3日10:19 文章编辑:袁野
作者:刘颖文   
 
荆紫关是丹江流经河南的第一个隘口要冲,位于丹江河畔东侧,与鄂、陕两省交界,境内有块三省界碑石,每面对应一个省份,好奇人投足一试,便是“一脚踏三省”。
 
  南水北调中线经过的荆紫关,其名颇有来历。西汉时,此处丹江河上有座木结构桥,人称“草桥关”;南宋时,因荆花遍野,改称“荆籽关”;明清时,商贾云集,为取“紫气东来”之意,遂改为“荆紫关”,并沿用至今。
 
  今日荆紫关是河南省淅川县重镇。历史上的丹江,曾是一条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据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记载,当时,荆州贡赋送达冀州的路线为:“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黄河。”《禹贡·释地》关于此路线注曰:“自长江溯汉水而上,至老河口入丹江,至商县,陆行百里至卢氏,顺洛水而下,达黄河。”
 
  宋代大学士欧阳修,年少时曾随舅父郑生在丹江河畔的龙巢寺内寄读,熟知丹江航运。他在《漕河议略》中建议皇帝:“道丹、淅而入长安”。清代几次大的漕运也都借道过丹江。“一水远从襄浦去,万山高自陕关来”。丹江挟秦风,裹楚雨,日夜不停地流淌着,流过了春秋,流过了秦汉,流过了唐、宋、元、明,眨眼进入清朝中后期。此时的丹江航运正值鼎盛时期,荆紫关也因此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夕阳余晖中已显落寞和斑驳的“中码头”门楼记得,明朝中叶,荆紫关始形成小集,此后,随着丹江航运的兴盛而日渐繁荣。至清朝中后期,淅川县境内已有荆紫关、老县城和李官桥三大码头。据1905年编《淅川直属厅乡土志》记载:“全境商务以荆紫关为贸易总汇,城中(老县城)次之。”当时的荆紫关码头分上、中、下三处泊船,每天停船少则百只,多则三四百只,水上百艇接樯、桅杆林立,岸上千蹄接踵、囤货如山。由于荆紫关是商务总汇、漕运要冲,加之地处“三边”,战略地位显要,因此,历代统治者在此设有高规格建制:明成化十年,朝廷在此设置巡检司、营千总镇守。清时,设置副将、都司等军事长官;嘉庆七年,在此设协镇(从二品)都督府,南阳府盐捕水利同知亦移驻于此,以确保漕运和官盐的水运安全;道光十二年,设分防县丞。
 
  此时的荆紫关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集镇上有三大公司(上海大商家设立的煤油、纸烟、缝纫公司)、八大帮会(湖北、陕西、山东、江西、浙江、河南等省的商业组织)、十二家骡马店、二十四家商号。为交流和周转货物需要,各商家、商会还在此置下一批房产,较大的建筑有平浪宫、禹王宫、万寿宫、清真寺等,这些建筑大多临街沿江,形成一条南北长约5里的古街道,即今人所说的清代一条街。令人称奇的是历经战乱,该古街仍保存完好,各式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阮氏三雄》《包公》等众多剧组都在此拍过外景。漫步古街,与那些隽永而庄严的古迹擦肩而过,亦能强烈地感受到昔日的繁华。
 
  据老荆紫关人说,以前,在现存古街与脚下的丹江河之间,原有一条临河街道,惯称河街。河街上饭店、茶馆、旅馆、杂货店一应俱全。夜幕降临,南来北往的船工在河街上转悠,既可俯瞰江面上半睡半醒的船只,也可仰望岸上若隐若现的吊脚楼。只可惜1931年一场大水彻底冲毁了河街,留给这座古镇的只是绵绵的回忆。
 
  在丹江航运兴盛的千百年里,荆紫关借助一线丹江而闻名遐迩。游丹江、看荆关、登猴山、观大寺成为当时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布衣俗子的一大乐事。当代著名诗人王怀让游历荆紫关后,曾有诗云:“三省四方客/五风十雨时/丹江携诗去/告与大海知。”
 
  陇海铁路通车后,丹江航运渐衰。加上后来丹江上游乱砍滥伐,水土流失,河床抬高,河道淤积,荆紫关以上已不适于行船。站在荆紫关的关门口已看不到当年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盛况了。然而,地处“三边”的特殊区位优势,加上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决定了荆紫关不甘藏在深山人不识。近年,该镇围绕“一街(清代五里长街)一寺(法海禅寺)一水(丹江)”做起了经贸文章。荆紫关明清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深藏于古街背后的法海禅寺也重新撩开神秘面纱,再现昔日云蒸霞蔚、香客接踵的盛景;而哺育过一代名关的丹江河自然不会被古镇人忘记。该镇在原河街位置,沿南北走向修筑一条宽4米、深2米的大渠,通至荆紫关东南5公里处,在此建一座水电站,引丹江水发电,供该镇及邻近地区用电。丹江又成了一条带给荆紫关光明的河。
 
  匆匆流过荆紫关的丹江,如今更带着祝愿,肩负着南水北调的重任,一路向北奔去。
 
(来源:中国南水北调周刊  4月27日  编辑:沉静)
 
 
,

关闭窗口